
2016社科院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6社科院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关陇集团
西魏、北周乃至隋唐时期的统治集团的总称。此概念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士族形成于西魏时期,其构成成员来自关陇地区。西魏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对付东魏政权和南朝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关陇、鲜卑贵族和关陇汉族世家大族以及河东世家大族的团结,结成关陇统治阶级的联合阵线。西魏府兵统帅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都由他们担任。北周、隋、唐的开国君主与部分将相大臣都出自这一集团。如杨忠是隋文帝的父亲;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独孤信的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七女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关陇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
2.黄册
明代政府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册。明初,朱元璋命令各府县编制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等,府县、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又因黄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又称赋役黄册;并规定每十年编造一次。黄册的编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将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称为“春秋五霸”。对于“五霸”,有两种说法: 一是《孟子?告子下》赵歧注解所说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一是《荀子?王霸》和《墨子?所染》中所言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伯”说。在周室衰微、无力控制天下的时候,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
4.汉书
二十四史之一,东汉班固著。《汉书》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两百三十年的历史。全书包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共一百卷。《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纪传体的断代史。注疏以唐初颜师古《汉书注》和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最为重要。
5.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二、简答
1.隋唐研究的五部重要古代典籍
【《隋书·经籍志》】
唐魏征(580-643)等撰。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柳□的《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 四分法目录书。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八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贞观政要》,全书共10卷40篇。基本上是以卷分类,分别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史通》】
唐刘知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全书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已有三篇散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关于史书体裁,《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关于作史原则,《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关于史家的基本素质,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甚大。
【《通典》】
唐杜佑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政书体通史。本书共二百卷,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讫唐 天宝末年。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下又 分若干子目,子目以朝代为序,著录有关制度的历代大事记、奏疏、诏令等,其中对唐 代记载特别详尽。《通典》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开创了政书体撰写的先 河,为后世此类史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此外,书中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是研究唐 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唐六典》】
唐代官修政书。该书成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共30卷,为李林甫奉敕编撰,是一部以开元年间现行的职官制度为本,追溯其历史沿革源流,以明设官分职的典章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3.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夏商两朝一种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形。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内服、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
商王朝地职官有中朝任职地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地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地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地「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地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地「史」,掌占卜地卜、掌祈祷鬼神地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地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地师长,乐工之长地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地官员,主要是总管地宰和亲信地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地司工,掌粮食收藏地啬,掌畜牧地牧正,掌狩猎地兽正,掌酒地酒正,掌王车地车正,为商王御车地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地国老,掌外地籍田地「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地侯、伯,有为王朝服役地男、有守卫边境地卫。 ??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地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地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商朝地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地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地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地意志治理国家。
三、论述
1.对明宦官干政,结合史实,分析
(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曾严厉禁止宦官干政。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开始信任宦官,不仅给以出使、专征、监军之权,而且设立“东厂”特务机 构,由亲信宦官掌管,由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英宗以后诸帝昏庸,往往让宦官代自己批红。从此宦官掌握了中枢决策的权力,出现了长达200余年的宦官专政,形成皇帝不信任大臣而信任宦官的局面。其中为害最大的是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谨、熹宗时的魏忠贤。宦官专政是明代政治的一大弊病,是专制集权的后果。
(二)特点。(1)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有意或者无意给予的,这也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2)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
2.秦国为什么最后能统一中国,结合史实分析
(一)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016社科院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关陇集团
西魏、北周乃至隋唐时期的统治集团的总称。此概念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士族形成于西魏时期,其构成成员来自关陇地区。西魏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对付东魏政权和南朝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关陇、鲜卑贵族和关陇汉族世家大族以及河东世家大族的团结,结成关陇统治阶级的联合阵线。西魏府兵统帅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都由他们担任。北周、隋、唐的开国君主与部分将相大臣都出自这一集团。如杨忠是隋文帝的父亲;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独孤信的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七女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关陇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
2.黄册
明代政府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册。明初,朱元璋命令各府县编制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等,府县、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又因黄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又称赋役黄册;并规定每十年编造一次。黄册的编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将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称为“春秋五霸”。对于“五霸”,有两种说法: 一是《孟子?告子下》赵歧注解所说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一是《荀子?王霸》和《墨子?所染》中所言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伯”说。在周室衰微、无力控制天下的时候,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
4.汉书
二十四史之一,东汉班固著。《汉书》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两百三十年的历史。全书包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共一百卷。《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纪传体的断代史。注疏以唐初颜师古《汉书注》和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最为重要。
5.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二、简答
1.隋唐研究的五部重要古代典籍
【《隋书·经籍志》】
唐魏征(580-643)等撰。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柳□的《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 四分法目录书。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八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贞观政要》,全书共10卷40篇。基本上是以卷分类,分别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史通》】
唐刘知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全书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已有三篇散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关于史书体裁,《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关于作史原则,《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关于史家的基本素质,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甚大。
【《通典》】
唐杜佑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政书体通史。本书共二百卷,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讫唐 天宝末年。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下又 分若干子目,子目以朝代为序,著录有关制度的历代大事记、奏疏、诏令等,其中对唐 代记载特别详尽。《通典》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开创了政书体撰写的先 河,为后世此类史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此外,书中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是研究唐 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唐六典》】
唐代官修政书。该书成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共30卷,为李林甫奉敕编撰,是一部以开元年间现行的职官制度为本,追溯其历史沿革源流,以明设官分职的典章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3.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夏商两朝一种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形。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内服、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
商王朝地职官有中朝任职地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地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地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地「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地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地「史」,掌占卜地卜、掌祈祷鬼神地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地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地师长,乐工之长地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地官员,主要是总管地宰和亲信地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地司工,掌粮食收藏地啬,掌畜牧地牧正,掌狩猎地兽正,掌酒地酒正,掌王车地车正,为商王御车地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地国老,掌外地籍田地「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地侯、伯,有为王朝服役地男、有守卫边境地卫。 ??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地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地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商朝地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地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地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地意志治理国家。
三、论述
1.对明宦官干政,结合史实,分析
(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曾严厉禁止宦官干政。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开始信任宦官,不仅给以出使、专征、监军之权,而且设立“东厂”特务机 构,由亲信宦官掌管,由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英宗以后诸帝昏庸,往往让宦官代自己批红。从此宦官掌握了中枢决策的权力,出现了长达200余年的宦官专政,形成皇帝不信任大臣而信任宦官的局面。其中为害最大的是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谨、熹宗时的魏忠贤。宦官专政是明代政治的一大弊病,是专制集权的后果。
(二)特点。(1)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有意或者无意给予的,这也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2)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
2.秦国为什么最后能统一中国,结合史实分析
(一)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