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精品课程】计算机学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高端人才…
那么与此同时就产生了几个问题:第一,高端人才培养是否跟上了脚步?第二,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当前需求?第三,课程是人才培养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建设?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的培养水平,反映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博士培养方案改革,探索高端人才培养就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计算机学院组织了多场调研和研讨会。多次展开海内外知名高校例如清华大学、cmu等博士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对比;并与研究生院、校内专家一起,针对计算机博士培养方案的改革展开了多轮研讨。
差异
学分
学分分布和清华类似,和cmu的专业课程数相近。
cmu基本只有专业课要求。
课程内容
课程名称大体相似。
清华和cmu的课程难度高于我校,课程内容更前沿;课程上学生参与度更强。
考核和检测
都有针对博士生的考试和开题。
清华和cmu称资格考试,我校为博士综合考试;
清华和cmu开题,年度检查比较严谨,需做公开报告;我校导师自己组织。
从上面的培养方案对比中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的学分要求、课程框架与清华等名校很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课程的质量和深度,因此我们以一流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围绕一流课程建设为核心来进行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课程的“前沿性”。
教学形式上,采用“博士前沿课程”+“基于项目制课程”,鼓励课堂讲授与研讨交流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上,不再从基础理论讲起,直接以如何做成某个项目的形式进行交流。
考核形式上,鼓励项目制、小论文等形式的考核,以是否具体解决某个问题为检验标准。
开题报告改革上,要加强质量把控和管理。
1.必修模块,由2门基于数学理论基础的课程组成(新要求):(1)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bakh khoussainov院士新开课);(2)统计学习理论及应用(杨国武、文泉)。
2.选修模块提供了8门课程,其中:(1)理论方向课程2门(注重挑战性):算法博弈论、最优化问题的数据驱动与启发式方法(新开课程)。(2)系统方向课程2门(强调前沿性):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新开课程)、网络计算前沿(整合后新开课)。(3)人工智能方向课程2门(注重实战性):多媒体信息处理(新开课程)、机器智能。(4)前沿方向课程2门(强调前沿性):博士前沿课程i、ii(新开课程)。
以上改革课程均已开课。
目前开设的2门必修课程+8门选修课程,从实施效果来看,10门博士改革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均做到了注重前沿性;在教学形式上,更侧重研讨交流,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在考核上以项目制、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
例如:由新西兰院士bakh领衔建设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科前沿,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首轮开课中多次询问课程内容是否和学生背景挂钩,不断修改打磨课程。郑凯教授的《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注重前沿方向介绍、学术论文研讨和学术报告写作为实践,贴合了“前沿性”。
屈鸿教授的《机器智能》以实际任务带动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会做研究—papers;能带团队—领导,可找事情—探索,贴合了“项目制”。《博士前沿课程i》则邀请到“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老师在清华大学指导的首批毕业生—李闽溟(现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和黄志毅(现为香港大学副教授)共同授课,做到了强实践、宽视野,开阔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
来源:成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