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考研网

北外考研培训辅导班有哪些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投档线)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校邠庐抗议
洋务运动时期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性著作。1861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邠庐抗议》,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提出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2、赫德
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英国人。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请假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5年之久。
3、废两改元
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元,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废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4、祺祥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1861年(辛酉年)那拉氏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在热和行宫,皇子载淳即位,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为祺祥。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昕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月,奕昕控制北京的军队,乘皇室回京时机,将端华、载垣、肃顺杀死,拥护慈禧“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该称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5、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大会战。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侦察,当场被中国军队击毙。8月12日,日本舰队云集上海。8月13日上午,日军越界强占八字桥,进攻闸北。14日,中方发表声明宣言自卫。日本先后4次增加兵力,共30万人,中国则调动了70万军队。张治中、陈诚先后担任前线总指挥。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土守卫四行仓库与敌人激战4昼夜,堪称壮举。中国军队坚持了3个月,毙伤敌人约5万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6、万国公报
维新运动最早的宣传刊物。1895年8月17 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筹集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原刊末署出版日期及地点,似为两日刊。用木刻活字排印,形式与《京报》相似,托售京报人随“宫门抄”分送。1895年12月16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正式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7、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 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减租减息
1937年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抗击日军侵略的战略性战役。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驻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11月,上海失陷。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9、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由多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问题协调会议。会议经过协商,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案。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随后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议,政协亦被取缔,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新政协。
二、论述题
1、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你认为这个转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述?谈谈你的看法。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2、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术上的争鸣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思想多样的特点,爱国是其主流思想。民主与专制的激烈交锋,日本侵华的严重危机等多种因素促使知识分子群体逐步实现了自我认同感的整合,由启蒙逐渐走上抗战救亡的道路。
卢天然通过对“陈彭案”的研究,得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阶层认同和行业认同的结论。在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奔赴在抗战的洪流中。陈独秀出狱后拒绝国共两党的邀请,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宣传上;胡适到美国担任驻美大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一部分人仍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投向了国民政府,一部分人转向了延安道路,一部分人游离于国共之外,但抗战主张是其共同趋向。抗战超越了党派成见,超越了阶级、阶层主张,实现了全民族的自我认同。
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的争鸣主要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与社会史大讨论。
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一场较量,争论双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和持托派观点者,双方争论主要围绕以下方面:(1)关于帝国主义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持托派观点者认为帝国主义入侵后,封建经济基础已遭破坏,整个中国已不可避免地向资本主义过程发展壮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之下,难以真正得到发展。(2)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持托派观点者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已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则结合事实,认为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弱小地位。(3)关于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持托派观点者认为中国社会还存在相当浓重的封建势力;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仍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性质的讨论在史学领域也得到延伸,由此引发了一场社会史大讨论。郭沫若、李季、陶希圣、吕振羽等纷纷加入了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关于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问题、关于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问题和关于秦汉以后的社会性质问题。
经过以上两次学术争论,马克思主义逐渐为更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3、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路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种要求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路线。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人提出“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这是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最早的出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邓演达,一方面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政权,另一方面也不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抗日战争中后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卖国政策,反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买办专政政权。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赞成将来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幻想建立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1年他们建立了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团体(1944年改组易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当时中间路线的代表。
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政纲,同国民党顽固派的独裁投降政策进行斗争,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政策也不完全赞成。其纲领路线的基本点是:坚持中华民族独立,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恢复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中途妥协。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尊重思想学术自由,保护合法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实行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具体主张是:国会是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的最高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采取内阁制,对众议院负责;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和军事的干涉。实行人民普选制度。实行有限制的私有制度,国家确认人民的私有财产,而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其有独占性的企业,一律以公营为原则,其他一切企业,均可由私人经营。
这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的状况下,只是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种空想,历史也证明它是行不通的。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下令解散中国民主同盟,标志着中间路线幻想的破灭。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校邠庐抗议
洋务运动时期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性著作。1861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邠庐抗议》,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提出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2、赫德
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英国人。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请假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5年之久。
3、废两改元
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元,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废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4、祺祥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1861年(辛酉年)那拉氏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在热和行宫,皇子载淳即位,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为祺祥。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昕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月,奕昕控制北京的军队,乘皇室回京时机,将端华、载垣、肃顺杀死,拥护慈禧“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该称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5、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大会战。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侦察,当场被中国军队击毙。8月12日,日本舰队云集上海。8月13日上午,日军越界强占八字桥,进攻闸北。14日,中方发表声明宣言自卫。日本先后4次增加兵力,共30万人,中国则调动了70万军队。张治中、陈诚先后担任前线总指挥。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土守卫四行仓库与敌人激战4昼夜,堪称壮举。中国军队坚持了3个月,毙伤敌人约5万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6、万国公报
维新运动最早的宣传刊物。1895年8月17 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筹集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原刊末署出版日期及地点,似为两日刊。用木刻活字排印,形式与《京报》相似,托售京报人随“宫门抄”分送。1895年12月16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正式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7、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 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减租减息
1937年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抗击日军侵略的战略性战役。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驻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11月,上海失陷。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9、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由多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问题协调会议。会议经过协商,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案。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随后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议,政协亦被取缔,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新政协。
二、论述题
1、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你认为这个转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述?谈谈你的看法。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2、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术上的争鸣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思想多样的特点,爱国是其主流思想。民主与专制的激烈交锋,日本侵华的严重危机等多种因素促使知识分子群体逐步实现了自我认同感的整合,由启蒙逐渐走上抗战救亡的道路。
卢天然通过对“陈彭案”的研究,得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阶层认同和行业认同的结论。在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奔赴在抗战的洪流中。陈独秀出狱后拒绝国共两党的邀请,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宣传上;胡适到美国担任驻美大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一部分人仍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投向了国民政府,一部分人转向了延安道路,一部分人游离于国共之外,但抗战主张是其共同趋向。抗战超越了党派成见,超越了阶级、阶层主张,实现了全民族的自我认同。
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的争鸣主要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与社会史大讨论。
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一场较量,争论双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和持托派观点者,双方争论主要围绕以下方面:(1)关于帝国主义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持托派观点者认为帝国主义入侵后,封建经济基础已遭破坏,整个中国已不可避免地向资本主义过程发展壮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之下,难以真正得到发展。(2)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持托派观点者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已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则结合事实,认为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弱小地位。(3)关于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持托派观点者认为中国社会还存在相当浓重的封建势力;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仍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性质的讨论在史学领域也得到延伸,由此引发了一场社会史大讨论。郭沫若、李季、陶希圣、吕振羽等纷纷加入了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关于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问题、关于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问题和关于秦汉以后的社会性质问题。
经过以上两次学术争论,马克思主义逐渐为更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3、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路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种要求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路线。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人提出“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这是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最早的出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邓演达,一方面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政权,另一方面也不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抗日战争中后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卖国政策,反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买办专政政权。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赞成将来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幻想建立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1年他们建立了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团体(1944年改组易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当时中间路线的代表。
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政纲,同国民党顽固派的独裁投降政策进行斗争,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政策也不完全赞成。其纲领路线的基本点是:坚持中华民族独立,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恢复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中途妥协。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尊重思想学术自由,保护合法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实行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具体主张是:国会是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的最高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采取内阁制,对众议院负责;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和军事的干涉。实行人民普选制度。实行有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投档线)插图
限制的私有制度,国家确认人民的私有财产,而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其有独占性的企业,一律以公营为原则,其他一切企业,均可由私人经营。
这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的状况下,只是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种空想,历史也证明它是行不通的。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下令解散中国民主同盟,标志着中间路线幻想的破灭。

LEAVE A RESPONSE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 Posts

|京ICP备18012533号-326